有學員問我,"老師,英國一年制碩士學費都快20萬了,讀完真能回本嗎?"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去年帶過的學生小王,他在曼大讀完金融碩士后,進了上海某外資投行,起薪直接比本科同學高出40%。
先說大實話,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國際碩士。如果你指望隨便混個文憑就能逆天改命,勸你趁早放棄。但如果你符合這三個條件,這筆投資絕對超值,
1. 本科學校雙非但專業過硬
2. 目標行業明確認可海外學歷(比如金融/咨詢)
3. 能承受12-18個月高強度學習
以澳洲八大為例,商科碩士起薪中位數在35-45萬區間。注意我說的是中位數,不是頭部數據。不過要避開三個坑,別選QS200開外的學校,別碰名字花哨的新專業,別信"保錄取"的中介套路。
我表弟去年申到格拉斯哥大學的數據科學碩士,現在字節跳動做算法工程師。他算過賬,學費生活費總共32萬,預計3年內就能通過薪資差賺回來。關鍵不在于短期回本,而是打開了職業天花板——現在他帶的團隊里,清北碩士都得喊他一聲老大。
當然也有翻車案例。去年有個學生非要去東南亞某校讀"工商管理",結果回國認證都辦不下來。記住,選校要看教育部涉外監管網名單,專業要緊跟市場需求,別被中介忽悠瘸了。
國際碩士回國好找工作嗎
幾年,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讀碩士,尤其是英國、澳大利亞、新加坡等一年制碩士項目,成了不少人的“鍍金”首選。但回國后到底能不能找到理想工作?這個問題答案可沒那么簡單。
一、國內就業市場現狀,有人吃香,有人碰壁
國內企業對“海歸碩士”的態度,早就不是“無腦追捧”了。有的公司覺得“外來的和尚會念經”,尤其是一些外企、大廠的技術崗或者需要外語能力的崗位,會更傾向有海外背景的候選人。比如某互聯網大廠的海外市場部,招聘時直接寫明“有留學經歷優先”。
但另一方面,不少HR也吐槽,“現在一年制碩士太多了,簡歷上寫‘英國某校碩士’,我們還得先查查學校排名。”尤其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國外院校,反而可能讓企業懷疑“是不是水碩”。
二、國際碩士的三大優勢別浪費
1. 語言能力是硬通貨
托福雅思高分、能無障礙溝通的英語能力,在外企、跨境電商、教育行業絕對是加分項。比如深圳某跨境電商公司招聘時直言,“同樣兩個應屆生,英語能直接和客戶吵架的,我們肯定先要。”
2. 跨文化經驗有用武之地
在海外生活過的適應能力、對不同文化的理解,在需要對接國際業務的公司很吃香。比如某新能源汽車品牌在拓展歐洲市場時,團隊里80%的人都有留學背景。
3. 專業對口才是王道
如果你讀的是人工智能、數據科學、新能源等國內緊缺專業,回國找工作的難度會直線下降。上海張江某芯片公司HR說過,“我們招一個海外芯片設計碩士,開價比國內應屆生高30%都愿意。”
三、小心這些“坑”讓優勢變劣勢
“以為留學就能高薪”的心態,國內HR早就摸清了各國碩士的“行情”,比如英國一年碩的起薪,未必比國內985碩士高。
錯過校招時間,國外畢業時間和國內秋招不同步,很多人回國發現“好崗位早就招滿了”。
實習經歷不足,海外讀書期間如果只顧著旅游打卡,簡歷上空白一片,競爭力可能還不如國內有實習經驗的本科生。
四、這么干,找工作成功率翻倍
1. 讀書期間就盯緊國內招聘
別等回國才開始投簡歷!關注國內企業的海外招聘專場,比如華為、騰訊每年都有針對留學生的線上招聘會。
2. 死磕“差異化優勢”
比如學傳媒的可以突出“海外社交媒體運營經驗”,學金融的強調“熟悉國際會計準則”,甚至做飯好吃都能變成“文化融合能力”——某留學生面試時靠教外國室友包餃子的經歷,拿下了快消公司的管培生offer。
3. 城市選擇比行業更重要
一線城市對海歸的認可度明顯更高。杭州某跨境電商公司老板說過,“同樣的崗位,在杭州我們能給海歸開15k,在二線城市可能只能給到10k。”
五、說點大實話
千萬別信“留學回來隨便進名企”的鬼話。現在就連985碩士找工作都卷,何況是海歸?關鍵還是看個人本事,
學校QS排名前100的比200開外的機會多;
有跨國公司實習經歷的比零經驗的吃香;
甚至LinkedIn上有500+人脈的都比空白賬號強。
學姐提醒一句,某些中介吹噓的“保錄取”“包就業”千萬別信!見過太多人花幾十萬讀個“野雞大學”,回來找工作連簡歷關都過不了。找工作這事兒,終究得靠自己實力說話。
- 國際碩士值得上嗎 03-10
- 國際碩士2023年值得上嗎 05-04
- 國際碩士的學習值得參加 10-13
- 國際碩士參加學習是值得的 10-10
- 國際碩士不能獲得學歷證書也是值得選擇的 02-02
- 國際博士的學習價值不是特別大 02-10
- 國際碩士攻讀學業的階段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02-06
- 國際mba資訊有些人覺得值得有些覺得不值 11-24
- 國際博士值得上嗎 03-01
- 國際博士2023年值得上嗎 04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