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斯敏斯特大學
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
"老師,威斯敏斯特大學MBA畢業到底能掙多少錢?"今天咱們就用最實在的大白話,結合真實校友案例,把這事兒掰開揉碎了說清楚。
先說說基本情況。威斯敏斯特MBA全日制項目15個月,學費3萬英鎊左右(約27萬人民幣),在倫敦市中心上課。這個項目最大的優勢就是地理位置——挨著金融城,很多大公司的target school。但要注意,畢業年薪這事真不能一概而論,關鍵看三個關鍵點:
第一看行業。去年畢業的校友里:
進投行的平均起薪£65k(約58萬)
咨詢公司£55k左右(約49萬)
科技公司給到£48k(約43萬)
傳統制造業反而偏低,大概£40k(約36萬)
第二看工作經驗。有個特別明顯的規律:入學前工作滿5年的,畢業平均薪資比工作2-3年的高出30%。比如去年有個在華為干了6年的老哥,畢業后跳槽到沃達豐,直接從原來40萬年薪漲到65萬。
第三看工作地點。留在倫敦的比回國的平均薪資高40%。不過要注意生活成本,倫敦單間月租就要£1200起步(約1.1萬)。有個學姐算過賬:稅前£5萬的年薪,到手其實不到£3.5萬,房租就去掉三分之一。
那到底值不值得讀?我的建議是:如果你已經有3年以上管理經驗,特別是想往國際業務發展的,這個MBA確實能打開局面。但應屆生要慎重,去年有個本科畢業直接讀MBA的小伙子,現在還在投行做分析師,年薪£42k,和本科畢業生差別不大。
說到這兒可能有人要問:"聽說有人畢業就拿百萬年薪?"這種情況確實有,但都是特例。比如去年有個校友,讀MBA期間創業做跨境電商,畢業時公司估值已經過億。不過這種案例就像中彩票,咱們普通人還是看普遍情況靠譜。
學姐提醒大家,別光盯著薪資數字。這個MBA最大的隱形福利其實是校友網絡,光是在倫敦金融城,每棟寫字樓都能找到威敏的校友。去年幫學生內推崗位時,有6成機會是通過校友牽線搭橋的。
工作三年后再讀MBA,薪資漲幅有多大?
在職場社群里總看見有人問:"工作三年去讀個MBA,回來工資能漲多少?"說實話,這個問題就像問"吃多少碗飯能長胖"——關鍵得看你怎么吃,吃什么,吃完后怎么鍛煉。今天咱們就來掰扯掰扯這個事兒。
先看組實在數據:去年某985高校就業報告顯示,全日制MBA畢業生入職首年平均月薪比入學前漲了76%。但隔壁雙非院校的漲幅只有32%。這差距比奶茶店的珍珠和椰果差價還大。
不同行業差別能有多大?
在互聯網大廠干運營的老王,讀完長江商學院回來,底薪直接翻倍。但做傳統制造業的小李,雖然也漲了30%,算上兩年脫產讀書少賺的錢,反而有點虧。說白了,MBA就像火鍋底料——涮毛肚能提鮮,煮青菜可能齁咸。
三個關鍵關鍵點決定漲薪幅度
第一看圈子:某券商朋友讀MBA時認識了私募大佬,畢業直接跳槽,薪資從40萬漲到80萬。這漲幅可不是課堂上教的,是茶歇時聊出來的。
第二看平臺:清北復交的MBA招聘會上,有些崗位寫著"僅限本校MBA"。這就好比超市會員專享價,沒這張卡連價簽都看不到。
第三看時機:2015年前讀MBA的前輩們,趕上了地產金融黃金期。現在入場的同學,可能要往智能制造、新能源方向使勁。
算筆經濟賬:投入產出劃得來嗎?
假設讀全日制MBA:
學費+生活費:35萬起步
兩年少賺工資:約40萬
畢業后月薪漲1萬:兩年多賺24萬
這還沒算晉升機會和人脈資源。就像買股票,有人賺得盆滿缽滿,有人被套牢。遇到個做跨境電商的女生,讀MBA時認識了不少物流公司高層,現在自己單干,收入是原來的五倍。
到底值不值得讀?
建議先問自己三個問題:
現在的工作是不是遇到玻璃天花板了?
未來想去的崗位是不是明確要求MBA學歷?
能不能保證每天三小時高強度學習?
認識個做技術的朋友,本來想通過MBA轉管理崗,結果發現公司更看重項目經驗,說一千,道一萬白花了二十萬學費。但另個做市場的朋友,讀完MBA后跳槽到外企,工資漲了不說,出差都改住五星級酒店了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句實在話:MBA既不是點金石也不是后悔藥。見過太多人指望一張文憑改變命運,結果只是換了件更貴的西裝繼續迷茫。關鍵還得看自己肚子里有沒有真本事,能不能把課堂上的理論變成實實在在的業績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