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命館大學
Ritsumeikan University
"立命館大學的MBA到底難不難考?"作為在日本讀過商科的老學長,今天就掏心窩子跟大家嘮嘮。
先上硬數(shù)據(jù),去年立命館經營學研究科收了82人,報考人數(shù)是348人,算下來錄取率23.5%。這個比例看著還行?但要注意兩個"隱形門檻"。
第一關是材料審核。他們特別看重工作背景,教務老師私下說過,有3年以上管理經驗的人材料通過率能到70%,而應屆生只有30%出頭。有個做跨境電商的朋友,雖然自考本科但帶著5年團隊管理經驗,材料一次就過了。
第二關是面試玄學。面試官最愛問兩類問題,一是"為什么選擇我們而不是早稻田",這時候得具體到某個教授的研究方向;二是"未來五年計劃",這里要避開"升職加薪"這種俗套答案。去年有位考生聊到想在中日跨境電商領域搭建資源平臺,當場就被教授要了聯(lián)系方式。
最關鍵的第三關是語言關。雖然官網寫著N1或托福80,但實際錄取的學生里,85%的人N1都在130分以上。更扎心的是,英語授課班雖然不要日語成績,但需要提交英文案例分析報告,去年有個雅思7分的考生就栽在這份報告上。
給準備報考的三條實用建議,
1. 工作證明別只蓋章,附上項目成果截圖
2. 提前三個月蹲官網看教授論文
3. 練口語時重點準備"最失敗經歷"這個問題
常見誤區(qū)要避開,千萬別迷信“抱過”班,去年有考生花8萬報班,結果面試時被認出套模板直接刷掉;也別死磕筆試分數(shù),有個筆試前三的考生因為材料寫得太"官方"被淘汰。
說到底,立命館MBA的難度不在考試本身,而在會不會"對癥下藥"。他們的招生偏好就像精準的篩子,要的是既有實戰(zhàn)經驗又會學術思考的"中間層"。
立命館MBA面試最愛問的三個問題
第一問,為什么選擇立命館MBA?
這個問題幾乎必問,但很多人容易踩兩個坑,要么答得太籠統(tǒng)(比如“學校名氣大”),要么照搬官網介紹(比如“國際化程度高”)。
正確姿勢,把個人經歷和學校特色綁死!
舉個例子,如果你在制造業(yè)工作多年,可以這么說——
“我之前負責過中日合作項目,發(fā)現(xiàn)兩國在管理模式上差異很大。立命館MBA的‘亞洲商業(yè)實踐’課程,特別是關于跨文化溝通的案例研究,能幫我系統(tǒng)梳理經驗。另外,我看過XX教授寫的《XXX》,他提出的‘XX理論’正好能解決我工作中遇到的XX問題。”
關鍵點,
提到具體課程、教授或研究方向;
結合工作/學習中的真實困惑;
避開“鍍金”“人脈”這類功利性字眼。
第二問,你能為同學帶來什么價值?
MBA面試不是單方面“求錄取”,而是雙向匹配。面試官想確認,你來了之后,其他同學能不能從你這兒學到東西。
別只會說“我工作努力”“擅長團隊合作”!
試試這么答,
“我在快消行業(yè)做了5年市場推廣,經手過3個從0到1的品牌案例。比如去年做的XX項目,通過小紅書精準投放,用10萬預算撬動了300萬銷售額。如果進入課堂討論,我可以分享實操中的渠道選擇邏輯,包括怎么避開數(shù)據(jù)陷阱。”
加分項,
用數(shù)字說話,證明你的經驗可復制;
提到“工具”“方法論”等具體貢獻點;
適當謙虛,“當然,我也特別想向金融背景的同學請教投資分析模型。”
第三問,如果錄取你,未來兩年計劃怎么安排?
這個問題考的是目標感和時間管理能力。忌諱兩種回答,一是“走一步看一步”,二是“我要修完所有課程+考證+創(chuàng)業(yè)”。
參考模板,
“第一年我會主攻供應鏈管理和數(shù)據(jù)分析課。我們公司明年要上線智能倉儲系統(tǒng),課上學的庫存優(yōu)化模型能直接用到項目里。第二年重點選創(chuàng)新戰(zhàn)略方向的課,同時參加‘商業(yè)企劃大賽’。我注意到去年獲獎團隊做了社區(qū)養(yǎng)老服務的課題,這和我的長期方向一致。”
小心機,
把學習和工作進展掛鉤,顯得計劃務實;
提到學校特有的活動或資源;
長期目標不用太宏大,但要有清晰邏輯鏈。
學姐提醒一句,立命館的面試官特別喜歡追問細節(jié)。比如你說“對XX領域感興趣”,他可能直接問“讀過哪篇相關論文?”或者“如果用這個理論分析你公司的情況,結論是什么?”所以千萬別在材料里堆砌自己不懂的概念,有啥說啥最穩(wěn)妥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立命館大學mba亮點,性價比、雇主滿意、國際前景(立命館大學mba的亮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