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蒙菲莎大學
Simon Fraser University
一同事在溫哥華咖啡館跟我吐槽:"當初沖著QS排名報的西蒙菲莎MBA,現在畢業三年還沒賺回學費!"這話讓我想起后臺常被問的問題:加拿大二線城市的MBA值不值得砸錢?今天咱們就拿西蒙菲莎大學(SFU)這個典型樣本,掰開揉碎了說點大實話。
先看最扎心的費用清單(2024最新數據):
學費:42,000加元(約23萬人民幣)
生活費:溫哥華租房單間1400加元/月起
隱形支出:教材費、社交活動、求職置裝費
總賬算下來,16個月的課程沒個40萬人民幣真打不住。我認識個廣州姑娘,把婚房首付挪來讀書,現在天天被家里催婚催還錢。
課程設置倒是真材實料:
周一到周四全天授課,周五一早企業參訪。周三晚上的戰略管理課最要命,教授是前德勤合伙人,動不動就讓小組48小時內做出真實企業咨詢方案。上學期幫本地連鎖超市做的數字化轉型方案,據說真被對方CEO采納了。
就業數據藏著兩個大坑:
官網說的82%畢業6個月內就業,但仔細看小字——包含part-time和合同工。國際生實際起薪中位數5.2萬加元,跟本地生差著1萬多。我朋友去年畢業進了RBC當管培生,時薪35加元看著不錯,但扣完稅和保險,每月到手還不夠付學生公寓房租。
適合這三類人考慮:
1. 已有加拿大PR卡,需要本地學歷鍍金
2. 家族企業接班人,需要海外經歷背書
3. 鐵了心留加,愿意從基礎崗位做起
溫哥華本地的李同學就是典型,他家開中餐館的,讀完MBA順利拿到工簽,現在幫著把外賣業務拓展到了西雅圖。
千萬別信中介吹的"曲線移民",現在BC省碩博通道政策年年變。去年有個學姐雅思刷到8分,就因專業不在緊缺列表,說一千,道一萬被迫去阿爾伯塔賣保險。想靠MBA移民?建議直接查官網最新政策,或者去約克論壇看真實案例。
說句掏心窩的話:要是家里沒礦又沒楓葉卡,與其賭SFU的MBA,不如在國內讀個中外合辦項目。畢竟花40萬能在二線城市付個首付了,你說是不是這個理?
加拿大MBA留學“防坑”訣竅:這四類院校畢業即失業
第一類:名字聽著高大上,查無此"校"的野雞大學
安省和BC省有些掛著"國際商學院"名頭的機構,官網做得比多大還氣派。這類學校最大的坑在于——本地企業根本不認!有個真實案例:某校MBA畢業生去TD銀行應聘,HR直接問"你們學校有教育部認證嗎?"。鑒別方法很簡單:上加拿大移民局官網查DLI清單,不在名單上的直接pass。
第二類:課程設置還活在20年前的"古董專業"
有些學校的MBA課程表,和2005年的版本幾乎沒差?,F在連超市都用AI補貨了,他們還教傳統零售管理。重點觀察三點:有沒有數據分析必修課?有沒有真實的商業case分析?有沒有企業合作項目?渥太華某私立商學院的畢業生吐槽:"我們還在學傳真機時代的客戶管理,教授壓根沒在加拿大企業工作過"。
第三類:地理位置偏到懷疑人生的"深山老林校"
加拿大找工作特別看重本地實習。某東部省份的大學MBA項目,的城市要開車2小時。企業來開招聘會?不存在的。這種學校畢業生最大的困境是:想積累本地工作經驗,得自己掏錢租房去多倫多/溫哥華找實習。算算賬:兩年學費+兩地房租+通勤費,分分鐘超百萬人民幣。
第四類:就業指導老師自己都沒找過工作的"理論派"
真正能幫到留學生的就業服務要滿足:至少3位專職就業指導、每學期20+企業來訪、校友網絡活躍度。溫尼伯某大學被學生戲稱"簡歷修改器",就業中心只會改語法錯誤。有個狠人直接查LinkedIn數據:看看近三年畢業的中國留學生,有多少人在加拿大找到工作,比任何宣傳都有說服力。
實操“躲雷”訣竅
1. 死磕學校官網的Employment Report,看國際生就業率而不是整體數據
2. 找在讀中國學生打聽真實情況(小紅書搜"校名+吐槽")
3. 優先選擇帶co-op的program,哪怕多讀4個月
4. 查教授背景:在加拿大企業任過高管的教授比例低于30%的要警惕
對了說個大實話:加拿大本地HR最認的還是那七八所老牌商學院。要是成績夠不上第一梯隊,寧可gap半年刷語言成績,也別將就去那些"給錢就能讀"的項目。畢竟找工作的時候你就會發現,學校牌子真能當飯吃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