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浸會大學
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
有學員私信問我:"一朋友,我看中香港浸會大學MBA了,但官網信息太官方,能不能說點實在的?"今天就結合去年幫23位學員成功入學的經驗,給大家扒一扒這個項目的真實情況。
先說個真實案例:上個月剛幫35歲的王姐拿到offer。她專科畢業工作12年,現在某三線城市做財務主管,年薪28萬左右。很多人覺得她條件不夠,但我們發現浸會MBA有個隱藏優勢——更看重管理經驗而非絕對學歷。最終她用8年管理經驗+2個行業證書成功突圍。
一、學費比你想的復雜
2024年全日制學費28.8萬港幣,看著比港中文便宜?要注意這還不包括:
1. 每月至少5000港幣住宿費(旺角單間)
2. 必修的海外交流模塊(約2-3萬)
3. 教材費全英文原版書(每學期2000+)
建議準備至少35萬流動資金
二、三類人慎重考慮
1. 死磕排名的:浸會QS排名在281(2024),不如港前三,但商科認證齊全(AACSB+AMBA)
2. 應屆畢業生:班上85%是30+職場老手,小組作業要帶項目案例
3. 英語薄弱者:面試官會突然切換英文提問,去年有位考生當場卡殼
三、申請材料“躲坑”門道
1. 推薦信別找級別太高領導(容易被懷疑代筆),直屬上司+客戶組合最佳
2. 工作證明要體現管理幅度(帶5人團隊比年薪重要)
3. 視頻面試穿商務休閑裝,背景要有書柜(教授親口說看著親切)
有個冷知識:浸會MBA辦公室周日也回郵件!上周六晚上10點幫學員補交材料,周日上午9點就收到確認,這效率在港校里少見。
四、畢業去向真相
據2023屆校友會數據:
留港就業占37%,平均月薪3.8萬港幣
回內地發展的多在珠三角(64%),進互聯網大廠的反而比金融機構多
自主創業的約15%,集中在教育咨詢領域
建議想申請的朋友,先去官網下載他們的《課程手冊》,重點看企業咨詢項目(Consultancy Project)部分,這是拿高分的關鍵。去年有位學員靠幫香港茶餐廳做數字化轉型方案,直接拿到教授推薦信。
香港浸會大學MBA畢業的都去哪就業了?
一、行業分布:金融、科技、咨詢“三足鼎立”
浸會MBA的課程偏實用,尤其是金融管理和戰略決策這些課,和香港本地的產業環境結合挺緊。從畢業生去向看,金融行業還是大頭——畢竟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,機會多。比如進匯豐、渣打這類外資銀行做管培生,或者去中資券商駐港分部搞跨境業務的人不少。
另外,科技公司也是個熱門選項。香港這幾年在推“智慧城市”,騰訊、阿里、字節跳動這些大廠在港擴招,浸會MBA里懂數據分析和商業運營的畢業生很吃香。有同學畢業后直接進了某大廠的香港辦公室,負責東南亞市場的業務拓展,薪水比內地同崗位高出一截。
至于咨詢行業,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和精品咨詢公司每年都會來學校招人。浸會的MBA有個優勢:很多教授本身就是企業顧問,上課教的案例直接對接真實項目,學生實習期間就能接觸到實際客戶,畢業后轉正的概率挺高。
二、地域選擇:留港、回內地、去海外“三向分流”
雖然很多人讀完書會選擇留在香港工作(畢竟起薪高,稅低),但這兩年趨勢有點變化。一部分同學會通過學校的校企合作去大灣區發展,比如深圳的前海、廣州的南沙,這些地方對港澳畢業生有政策優惠,像前海的夢工場基地就招了不少浸會MBA做孵化器管理。
還有一類人走“曲線路線”:先在香港積累兩三年經驗,再通過公司內部調派回內地分部,直接當區域主管。去年有個校友就是這么操作的,從香港某外資快消品牌跳槽到上海總部,職級比同齡人高了兩級。
當然,也有少部分人往海外跑。浸會和英國、澳大利亞的學校有雙學位項目,有些人讀完直接在當地就業。比如有個學姐在曼徹斯特大學交換期間拿到了某能源公司的offer,現在常駐倫敦做亞太市場開發。
三、創業和家族企業接班成新趨勢
這兩年還有個挺有意思的現象:選擇創業的人變多了。浸會的創業支持挺實在,比如“浸大科創中心”每年搞商業計劃比賽,獎金最高20萬港幣,還能對接投資人。有個2020年畢業的師兄,和同學合伙搞了個跨境電商平臺,專做東南亞小眾美妝,現在月流水過百萬。
另外,班里有些同學本身是家族企業二代。他們讀MBA不只是為了找工作,更多是來攢人脈、學怎么管公司。上學期遇到個東莞來的同學,家里做家具出口的,他說上課學的供應鏈優化模型直接用在自家工廠,一年省了30多萬成本。
四、校友資源比想象中好用
浸會的校友圈在香港本地挺活躍。舉個例子,每年校招季,LinkedIn上會有校友自發組織“內推專場”,像東亞銀行、保誠保險這些公司,內部推薦能跳過簡歷初篩。去年有同學就是通過校友內推,進了某投行的并購部門,雖然他不是金融科班出身,但MBA期間做的幾個醫藥行業分析項目正好對口。
還有個隱藏福利:學校定期辦行業交流會,請的都是真大佬。比如上個月請了香港數碼港的管理層來講Web3.0,會后直接收了十幾份簡歷,據說有兩個人當場拿到實習機會。
五、薪酬水平到底怎么樣?
這是大家最關心的。根據非官方統計(畢業生私下聊的數據),留港工作的起薪一般在每月3-4萬港幣,如果是進投行或者頭部咨詢公司,能沖到5萬以上。回內地的話,一線城市平均年薪25-35萬人民幣,但像騰訊、華為這種大廠會給到40萬+。
不過要注意,香港的工資高但開銷也大。租房一個月就得8000-12000港幣,所以很多人會合租。倒是吃飯比想象中便宜,學校食堂一頓30港幣能搞定,和深圳福田的消費差不多。
一些小眾去向
除了主流選擇,還有些畢業生走“非典型”路線:
有人跑去澳門賭場做VIP客戶管理,專接內地高端客;
有學姐考了香港公務員,進投資推廣署負責招商;
甚至有人轉型做自媒體,用MBA學的品牌營銷知識運營財經頻道,現在全網粉絲過百萬。
說到底,浸會MBA的就業去向沒有標準答案。有人沖著香港身份留下,有人圖學校的地理位置做跳板,也有人純粹來擴展商業視野。關鍵是讀書期間得多參加實踐項目——學校跟周大福、李錦記這些本地企業有合作,搞個暑期調研說不定就能拿到return offer。
要是你還想了解具體某個行業的就業情況,可以直接去學校官網查畢業生就業報告,里面按行業和崗位分類的數據比網上傳的靠譜多了。或者干脆找個在讀的師兄姐喝杯奶茶,他們的一手信息比任何攻略都實在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