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
EHL - Ecole h?telière de Lausanne
作為全球排名前三的酒店管理院校,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(簡稱EHL)的MBA項目一直備受關注。今天咱們就聊點實在的——這個號稱"酒店管理界哈佛"的MBA到底要啥條件?值不值得砸60萬去讀?老規矩,先上硬核數據再說人話。
一、申請硬門檻比想象中寬松
1. 學歷要求:接受專升本!全日制本科/專升本+學位證即可,不卡學校背景
2. 工作經驗:至少2年相關經歷(酒店/旅游/餐飲都算)
3. 語言成績:雅思6.5或托福100(比隔壁理諾士低0.5分)
4. 特殊要求:要提交3分鐘英文自我介紹視頻,這個卡掉不少人
二、隱藏的"軟門檻"才是重點
別被基礎條件騙了,去年實際錄取數據顯示:
平均年齡28歲,超過32歲的申請者通過率驟降50%
70%錄取者掌握三門語言(英語+法語/德語+母語)
必須提交雇主推薦信,個體戶需要客戶背書
面試必考情景模擬題(比如處理客人投訴的臨場反應)
三、60萬學費花得值不值?
咱們算筆賬:2024年學費漲到58萬,加上生活費妥妥超60萬。但畢業生起薪確實能打:
瑞士本地就業平均年薪折合人民幣75萬+
回國進五星酒店集團,總監崗起步年薪40萬+
20%畢業生轉型奢侈品管理,年薪上不封頂
重點看回報周期:如果打算在國內發展,建議準備3年回本計劃;想在海外發展的,2年內能賺回學費。
四、這四類人勸你冷靜
1. 純為學歷鍍金的:不如選性價比更高的英國一年制
2. 工作經驗不足5年的:容易被當成"陪跑選手"
3. 英語日常交流都費勁的:課程涉及大量案例分析討論
4. 計劃轉行非服務業的:這個MBA的專業壁壘反而成累贅
說句掏心窩的話:EHL的MBA就像高端定制西裝,不是貴不貴的問題,是合不合身。去年有個學員雅思8分卻被拒,就因為視頻里穿了休閑裝——人家要的是骨子里的服務意識,真不是分數能堆出來的。
瑞士洛桑MBA畢業生親述:課堂上絕對學不到的三個潛規則
一、“人脈”不是加微信,而是資源置換的默契
剛開學那會兒,我也跟風加了一堆同學的LinkedIn,逢人就說“以后多合作”。結果發現,這種泛泛之交的社交,說一千,道一萬連點贊之交都算不上。
真正有效的人脈,靠的是“你能提供什么價值”。比如,班里有個法國同學家里做紅酒生意,我幫他牽線認識國內進口商;作為回報,他給我介紹了歐洲某小眾品牌的代理機會。這種默契的“資源置換”,遠比酒局上吹牛管用。
后來我學聰明了:與其廣撒網,不如先摸清每個人的背景和需求。比如技術出身的同學擅長數據分析,搞金融的手頭有投資人資源。私下約個咖啡,我就直接說“我這有個項目需要XXX,你感興趣的話咱們細聊”——成功率反而更高。
二、成績單上的A,不如教授隨口提的一句“建議”
別誤會,不是說成績不重要。但比起考試分數,教授無意間透露的行業動向才是真金白銀。
比如有次小組作業,我們按課本模型做了份完美的市場分析,結果教授批注:“模型沒錯,但你們忽略了瑞士本地企業的決策習慣——他們更看重長期口碑而非短期利潤。”后來我去實習時,真就碰到一家公司因為擔心品牌形象,拒絕了一個高回報但風險大的項目。這時候才懂,課本教的是“標準答案”,而本地老炮兒的經驗才是“解題思路”。
現在回頭看,那些下課拽著教授問“您覺得XX行業未來五年會怎樣”的同學,早就摸到了門道。
三、文化差異不是語言問題,而是“默認設置”的沖突
上課討論時,德國同學會我就直接說“這個方案根本不可行”,西班牙同學卻總愛繞彎子講“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”。一開始我以為只是性格差異,后來才發現,這是職場文化的投射。
比如做團隊匯報時,我們組按國內習慣先講整體框架,再展開細節。結果瑞士企業的高管評委當場打斷:“請先用一句話說清楚核心結論。”而和意大利客戶開會時,如果開場不閑扯十分鐘足球,對方反而覺得你“沒人情味”。
這些細節沒人會寫在學生手冊里,但真到實操時,能快速切換溝通模式的人,才是真正吃得開的。
讀MBA就像參加一場大型真人實景游戲,系統教程教的是基礎操作,但通關秘籍往往藏在NPC的對話和隊友的吐槽里。在洛桑這一年半,我最大的收獲不是那些財務報表模型,而是學會用“局內人”的眼光去看規則之外的玩法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