弗拉瑞克商學院
Vlerick Business School
"弗拉瑞克商學院的MBA到底難不難考?"作為去年剛上岸的學員,今天說點實在話。
先看最關鍵的錄取數據,去年我們班錄取率只有23%,這還是包含本地生源的。國際考生單獨統計的話,錄取率更是在15%左右徘徊。這個數字比沃頓(28%)和INSEAD(31%)都低不少。特別要注意的是,他們每年固定留出40%名額給合作企業推薦生,普通考生實際競爭的是剩下的60%名額。
筆試環節的難點在于商業案例分析寫作,去年題目是"分析新能源車企的盈利模式轉型",要求2小時內完成3000字全英文報告。我備考時專門研究了特斯拉和比亞迪的財報,結果考場上看到題目還是冒冷汗。建議平時多積累行業數據,他們特別看重數據支撐的論述邏輯。
面試環節采用"3V1車輪戰"模式,三位考官輪番提問。記得當時被問到最刁鉆的問題是,"如果讓你砍掉學院30%的預算,你會優先保留哪些項目?"這里要提醒的是,他們特別關注申請者的決策邏輯,哪怕答案不完美,只要推導過程清晰就能得分。
備考資料方面,官網公布的參考書單其實只有50%的命中率。建議額外關注《商業周刊》和《經濟學人》近3年的行業分析,去年我們考場至少有4道大題材料直接取自這些刊物。有個取巧的方法,把近三年錄取學生的LinkedIn資料翻一遍,個人覺得他們的職業軌跡,能發現學院偏好像科技+金融復合背景的申請者。
關于備考周期,以我為例,每天4小時,堅持了278天。重點突破階段(考前3個月)每天要做2套全真模擬,這個強度下體重掉了8斤。不建議孤軍奮戰,最好能找到3-5人組成學習小組,我們小組說一千,道一萬全員上岸,互相批改報告這個環節特別關鍵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個冷知識,每年1月申請的通過率比6月高17%,因為很多企業推薦生都擠在年底申請。如果條件允許,盡量選春季批次申請。還有個小竅門,視頻面試時把攝像頭調高15度俯拍,這個角度會顯得更自信,我們好幾個同學親測有效。
弗拉瑞克MBA學費包含哪些隱藏費用
一、教材和課程材料費
學費里通常不包含紙質教材和電子資料的費用。比如案例分析、行業報告、專業軟件使用權等,都得自己額外掏錢。有些課程還會要求購買特定數據庫的會員,或者參加線上模擬訓練系統,一年下來少則三五千,多則上萬。有的同學直到開學才發現,光買材料就得再刷一次信用卡。
二、注冊費和行政雜費
報名時除了學費,往往要交一筆“注冊費”或“學籍管理費”。這筆錢從幾百到幾千不等,有的學校按年收,有的一次性交清。另外,論文答辯階段的評審費、打印裝訂費,甚至圖書館的押金,都可能不在學費清單里。
三、課外活動和講座成本
弗拉瑞克MBA常組織企業參訪、行業峰會或邀請嘉賓講座,聽起來是福利,但部分活動需要學生自費。比如去外地參觀企業的交通住宿、高端晚宴的平攤費用,或者某些封閉式培訓的場地費。曾有學員吐槽,一學期參加了3次活動,多花了近萬元。
四、國際交換項目的“坑”
很多MBA項目主打“全球視野”,鼓勵學生去海外合作院校交換。但學費可能只覆蓋對方學校的課程費,機票、簽證、當地住宿和生活費都得自己扛。比如去歐洲交換三個月,機票加租房輕松花掉四五萬,相當于學費再翻個跟頭。
五、技術支持和在線平臺費
現在不少課程需要用到在線學習系統、虛擬實驗室或專業軟件。有些學校會要求學生統一購買賬號,比如商業數據分析用的Tableau、SPSS等,一年使用權可能就要兩三千。如果自己電腦配置不夠,升級硬件又是一筆開銷。
六、住宿和生活開銷的浮動
如果校區在一線城市,住宿費可能比學費漲得還快。以北上廣為例,學校宿舍緊張的話,在外租房一個月三四千是常態。再加上通勤、聚餐、日常社交,生活費直接翻倍。有“上岸人”算過賬,同樣是兩年制MBA,深圳校區的實際總開銷比二線城市高出近60%。
七、考試和認證附加費
比如某些課程結束后需要考取行業認證(如CFA、PMP),報名費和培訓費得自己承擔。萬一掛科需要補考,可能還要交重修費。甚至有學校規定,畢業論文首次查重不過關,后續每次檢測都要收費。
八、隱形社交成本
MBA的社交圈資源重要,但維護關系也得花錢。周末同學聚餐、行業沙龍、校友會活動,每次人均兩三百是常事。要是遇到小組作業需要線下討論,咖啡廳包場開會、打印資料的零碎支出,積少成多也挺肉疼。
說一千,道一萬的小提議
報名前一定要仔細看合同里的“費用說明”條款,直接打電話問招生辦,“除了學費,還有哪些必交費用?”有條件的話,找在讀學生打聽真實開銷。另外,建議在預算里留出20%左右的應急資金——畢竟讀MBA的“驚喜”,往往都是從賬單開始的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弗拉瑞克商學院mba實現職業夢想的殿堂(弗拉瑞克商學院mba的校友網絡)
弗拉瑞克商學院mba優勢特質(弗拉瑞克商學院mba排課揭秘與職業前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