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
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Berkeley (UCB)
正文部分,
"花大幾十萬去美國讀伯克利MBA,到底能不能賺回本?"作為2018年Haas商學院畢業的老學長,今天就把我的真實經歷和身邊同學的現狀攤開來說。
先說大家最關心的數字,我們那屆全日制MBA兩年總花費約80萬人民幣(按當時匯率),包含學費6.8萬美元/年,住宿生活費2.5萬美元/年。不過有35%的同學拿到了1-3萬美元不等的獎學金。
根據學校最新就業報告,2023屆畢業生平均起薪14.8萬美元(約107萬人民幣),比我們當年漲了12%。但要注意三點,
1. 行業差距明顯,進科技公司的普遍拿16-18萬刀,金融行業14-16萬刀,咨詢行業13-15萬刀。我室友去蘋果做產品經理,入職總包就有19萬刀。
2. 地理位置影響大,留在舊金山灣區工作的,薪資比回國的同學高出40%左右。但灣區一室公寓月租要3000刀,稅后工資縮水嚴重。
3. 長期回報可觀,我們畢業五年的校友群里,現在年薪中位數在25-30萬刀之間。有個做私募的上海女生,去年分紅拿了50萬刀。
這里要潑盆冷水,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這個項目。去年有個學弟貸款讀書,畢業時遇上硅谷裁員潮,找了半年工作才上岸。建議家里存款少于200萬的朋友謹慎考慮。
說到值不值,我的賬本是這樣的,前三年確實過得緊巴巴,每月還1萬多的助學貸款。但從第四年開始,薪資漲幅追上來了。現在第五年,算上股票和獎金,總收入是讀MBA前的3.2倍。
給準備申請的同學三個建議,第一優先選科技方向的選修課,第二多參加行業導師項目,第三務必練好英語演講。我們那屆有個騰訊來的哥們,就靠一手漂亮的presentation技巧拿到了谷歌offer。
學姐提醒,千萬別信"讀完MBA就能年薪百萬"的鬼話。我見過最慘的案例,是有人畢業半年還沒找到工作,對了去中餐館當收銀員過渡。關鍵還得看個人能力和職業規劃。
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MBA申請,這三大坑千萬別踩
第一坑,文書不走心,套模板直接翻車
伯克利的MBA申請文書題目看起來常規,比如“你的職業目標是什么”“為什么選擇我們學校”,但千萬別覺得隨便套個模板就能應付。招生官每年看幾千份材料,是不是真心了解伯克利,幾句話就能看出來。
踩坑表現,
把其他學校的文書改個名字就提交,結果提到“貴校的某教授”時,人家伯克利根本沒這個人。
職業目標寫得假大空,比如“成為全球商業領袖”,但完全沒結合自己的經歷和伯克利的資源。
正確操作,
文書里必須提到伯克利特有的資源,比如哈斯商學院的“領導力發展項目”(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),或者某個和你職業方向對口的教授的研究領域。
職業規劃要具體,比如“通過伯克利的社會影響力創業課程,未來三年在新能源領域創立一家初創公司”。
第二坑,推薦信找“大牛”不如找“熟人”
很多人以為推薦人的頭銜越大越好,比如非要找CEO或知名教授。但伯克利更看重推薦信的內容是否真實、有細節。如果推薦人跟你只有幾面之緣,信里全是籠統的夸獎,反而會減分。
踩坑表現,
推薦人是公司高管,但信里只寫“該員工表現優秀”,沒有具體例子。
推薦人對你的工作細節一無所知,甚至搞錯你的職位名稱。
正確操作,
找直接上司或合作緊密的同事,哪怕職位不高,但能詳細描述你的項目貢獻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提前和推薦人溝通,提醒他們用具體案例說明你的優勢,比如“帶領團隊在三個月內完成產品上線,期間協調了5個部門的資源”。
第三坑,忽視“文化匹配”,只管硬實力
伯克利的MBA項目特別強調“創新”和“協作精神”,他們想要的是能融入社區、帶動團隊的人。如果只顧著吹噓自己的成績,卻完全不提對學校文化的理解,很容易被淘汰。
踩坑表現,
簡歷里列滿獎項和GPA,但面試時說不清自己如何踐行伯克利的價值觀(比如“質疑現狀”)。
提到課外活動時,只強調“擔任社長”,卻不談具體如何推動團隊合作或解決沖突。
正確操作,
研究伯克利的文化關鍵詞,比如“學生驅動”(Student-Driven)和“跨學科合作”,在材料和面試中結合自身經歷去呼應。
舉例時別光說成果,多描述過程。比如,“在公益項目中,我主動聯合技術團隊和社區志愿者,通過每周復盤會調整執行方案,最終覆蓋了2000戶家庭。”
學姐提醒一句,伯克利的申請系統里有個隱藏“加分項”——主動參與校友交流或線下活動。如果你提前聯系過在校生、參加過宣講會,一定要在材料里提一嘴,這說明你是真的用心做了功課。
避開這三個坑,你的申請材料才能真正打動招生官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